新闻动态
>
>
>
茅草屋里发奋图强,煤油灯光照亮前方-中科院院士林鸿宣

茅草屋里发奋图强,煤油灯光照亮前方-中科院院士林鸿宣

  • 分类:茅草屋文化
  • 作者:展中凯仿真茅草
  • 发布时间:2019-04-10 11:43
  • 访问量:

【摘要】:林鸿宣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11月生于海南省海口市,籍贯海南文昌。1983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1986年、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于近日已揭晓,年仅49岁的海南文昌籍植物生物学家林鸿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为探索院士的读书和成长之路,7日,记

茅草屋里发奋图强,煤油灯光照亮前方-中科院院士林鸿宣

【概要描述】林鸿宣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11月生于海南省海口市,籍贯海南文昌。1983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1986年、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于近日已揭晓,年仅49岁的海南文昌籍植物生物学家林鸿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为探索院士的读书和成长之路,7日,记

  • 分类:茅草屋文化
  • 作者:展中凯仿真茅草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4-10 11:43
  • 访问量:12
详情

  林鸿宣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11月生于海南省海口市,籍贯海南文昌。1983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1986年、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于近日已揭晓,年仅49岁的海南文昌籍植物生物学家林鸿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为探索院士的读书和成长之路,7日,记者到林鸿宣院士的家乡——海口东昌农场采访了林院士的父母、亲友和幼年的同学们。从他们口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勤奋”。

 
  父母曾为没钱读书所苦

  克服种种困难送儿上学

  在东昌农场一处家属院内,一对和蔼可亲的老夫妇笑眯眯地迎接记者到来,这两位老人正是林鸿宣院士的父母。

  退休之前,两位老人都在东昌农场工作。林鸿宣的父亲林树州在年龄很小时就失去了父母,那时海南还没解放,日子过得很苦,更没条件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命运发生了很大变化。吃过昔日的苦,更念今日的甜。他时刻铭记党的恩情,积极追求进步,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农场工作后,他和妻子白天勤勤恳恳地工作,晚上去读夜校学文化。“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为没钱读书所苦,所以,无论吃多少苦也要支持孩子们读书。”林树州老人说,孩子们出生后,他和妻子常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教育孩子们,要努力读书。

  “我们夫妻俩工作很忙,鸿宣的外婆每天为孩子们做饭吃,他们考上大学,有外婆的功劳。”林鸿宣院士的母亲说,鸿宣从小学习非常专心,外婆每天做好饭后,不去叫他,他不记得出来吃饭。村里来了电影队,全村人如过节一样热闹,电影在他们家门口放映,他却为学习,不出门看电影。

  林树州老人说:“鸿宣出生于1960年,那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物资极为匮乏。家里没东西吃,我只能到水稻田里抓几条小鱼给妻子补养身子。孩子们长大后去六七公里外的东昌中学(原大坡中学)读书,每周回家一趟,那时我和妻子每个月工资合起来只有90元,没钱给孩子们买好菜吃,孩子们每周回家只带一瓶椰子丝炒鱼干到学校,一瓶菜吃一周。”

  “在我们印象中,儿子总是忙碌的,他一工作起来就忘记了一切。平时和他打电话,一拨他办公室的电话准通……春节放假他回来团聚两三天就回上海了,在家里他从不打麻将、不看电视,只守在书房看书查资料。”

  因为林鸿宣院士一向低调,两位老人前几天看到报纸,才知道儿子当选为院士了。

 

  家乡亲友竞相传颂喜讯

  高中老师同学引以为荣

  在东昌农场十一队当技术员的符永雄一听记者来打听林鸿宣的事,开口第一句话是,“他现在当院士了。”记者诧异于他的消息之灵通,符永雄自豪地说:“我是他的老同学。前两天我和另外几个同学相聚,大家都在传颂这件大喜事。”

  符永雄手指自家附近一块坡地说,村里的小学以前就在那里,他、林鸿宣,还有队里另外两个同龄男孩子同年入小学,同年到大坡中学读中学,从初一到高三,都是同一名班主任带出来的。这个班的同学感情非常深,大家在高中毕业时约定以后逢十年一聚,从1978年到2008年,大家聚会过三次。62名同学而今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不同行业工作,到了约定相聚时间,同学们铁定回到家乡,在班主任身边团聚。

  在符永雄印象中,林鸿宣小时候很安静,不多说话,上课时听课、下课写作业都很认真。他小时候个子瘦小,身体不是太好,但读书非常勤奋。林鸿宣所在班级的班长叫翁书庆,现在海南农垦系统工作。一谈起同班同学林鸿宣,他立刻说,同班同学当上院士了,实在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最近两天接到很多老同学的电话,都在传颂这件事。

  林鸿宣高中班主任林道庄今年63岁,退休后在海口生活。听说自己教过的学生获评院士,林老师高兴得哈哈大笑。他说,鸿宣小时候学习非常勤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他父母的辛勤培养也有很大关系。他是个重情义的人,尽管工作非常忙,每十年一次的同学聚会他会专程坐飞机回海南参加。


  脚踏实地研究水稻基因

  厚积薄发捧出科研成果

  今年49岁的林鸿宣院士已在水稻基因研究上奋战20多年,他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农”字。他在海南岛上的农场长大,在华南农业大学读本科。从硕士到博士、从博士后到院士,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要么泡在实验室研究水稻,要么下稻田采集标本。他说,这一行他要干一辈子。

  身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林鸿宣主要研究水稻遗传与功能基因。掌握这些水稻基因的“密码钥匙”,培育优良水稻品种,就能提高水稻产量,推动农业进步,解决好“吃饭问题”。

  要知道,水稻有几万个基因,比人还多。从大粒基因、株型基因到耐盐基因、抗旱基因,每解开一个水稻基因之谜,都要种好几代水稻,平均花五六年时间。同时,更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也将提高这项艰巨工作的效率。

  林鸿宣带领研究组,每年要在上海市郊的大田里种植十几万株水稻遗传材料,在其中收集几万株样本。在他看来,下田是非常重要的一课,“真正观察基因所表现的性状,一定要在大田里,在大自然环境下。”至今每次下田采集样本,他都会带学生前往,手把手指导,一株株地记录水稻性状。除了记录性状,还要在实验室里抽取样本的DNA、鉴定基因型。每次下田,他和学生对每个样本都要仔细核对,因为一旦搞错,就会使实验数据出错,前功尽弃。为了多积累材料,冬季他常赴家乡海南岛种植水稻,有时要从上海至三亚往返五六次收集材料。

  从2005年起,林鸿宣研究组的工作频频亮相国际著名的《自然》系列等学术杂志,耐盐、抗旱、谷粒增重、控制株型等一系列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基因,被林鸿宣和他的同事打上了“中国发现”的标记。在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数目有限的“重量级”水稻基因中,至少有5个是林鸿宣研究组发现并阐明其功能和机理的。

  在中科院的网页上,有这样的描述:林鸿宣长期从事水稻重要复杂性状遗传机理研究。尤其是在水稻抗逆(耐盐、抗旱)以及产量性状遗传机理与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创新性成果。发现了多个控制水稻抗逆和产量性状的重要新基因,并深入阐明它们的作用机理,加深了对作物性状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的认识,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多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基因。
 

  记者对话

  院士寄语家乡学子静心读书

  7日上午,记者打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电话,林鸿基院士正在办公室。他不仅具有典型的海南面孔,还具有典型的海南口音,听起来令人倍感亲切。

  记者:您是何时与水稻结缘的?

  林院士:我的家乡在农场,但种的是橡胶,不种水稻,与水稻结缘是在考上大学后,1979年,我参加高考报考的是华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学专业,是因为感到遗传这门学科很新鲜很神秘,以后越学越感兴趣。之后考研究生,也选了这个专业。

  记者:新世纪之初,您在日本做博士后,为何毅然选择回国研究水稻?

  林院士:对,那时我在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做博士后,已加入“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三年多。有一天我在报上看到中科院引入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的公告,知道是自己回国的时候了。我发电子邮件给所里,很快得到回复,于是我在2001年初提前结束了在日博士后研究,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9年,一直做水稻遗传学研究。当年到日本是为了学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更好地回国作贡献。虽然说科学不分国界,但还是切实想为祖国做事情。

  记者:您经常到三亚搞研究,有没有常回家看看?

  林院士:我有时候从上海往三亚飞五六次,却只能往家打电话问候父母平安。毕竟,三亚离海口还有几百里路,工作忙起来就没有时间赶回去了。

  记者:您当选中科院院士有何感想?

  林院士:这么多年来,我们科技组一直密切协作,同心同德、共同进步。这种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大家的,这些工作凝聚了全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这是科技组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肯定。

  记者:您是从海南走出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想对家乡的孩子们说几句话吗?

  林院士:我们读小学时,上课的教室是用木头架起来的茅屋,墙上涂的是泥巴,那时候没有电灯,我们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读书。夏天天气很热,我们坐到树荫下读书。当时全国都在开展文化大革命,不过我的家乡所受的波及不太大,很庆幸我们能够坐在教室里安静读书。现在的孩子们学习条件很好,可身边诱惑也很多,我想对孩子们说,想为国家作贡献,没有知识是不可能实现理想的,要想学有所成,必须静下心来,不受外面的干扰。

  中国自古以来茅草屋里英雄辈出,从古代的《蒲松龄自建茅草屋勉励科举成功》、《"茅屋知县"祖应世》都可以看出茅草屋不单单是是我们温馨的家园,更是代表一种叫自强不息精神。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新闻

仿茅草_茅草屋防水层安装注意事项
仿茅草_茅草屋防水层安装注意事项
仿真茅草_茅草瓦安装方法,图文讲解
仿真茅草_茅草瓦安装方法,图文讲解
铝制茅草瓦安装实例展示,铝制茅草瓦安装实拍
铝制茅草瓦安装实例展示,铝制茅草瓦安装实拍
绝对干货!合成高分子茅草安装方法详解
绝对干货!合成高分子茅草安装方法详解

关于我们

全部分类

技术支持

资讯分类

联系我们

全部分类

版权所有 © 深圳市展中凯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深圳      粤ICP备09077809号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银田路4号华丰宝安智谷科技创新园H座515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